江凌:接地气 有活力 可持续 高质量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2020-09-28 09:05 来源: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江凌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开创新局的重大举措,是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重大改革,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河南省以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建设为示范,聚焦社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围绕“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等重大问题加大探索力度,同步推进30个省级试点,带动78个市级试点,积极打造基层思想道德建设的常态化载体,着力建设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的“百姓之家”。

  聚焦首要政治职责,筑牢思想引领的坚强阵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首要政治职责。理论要想掌握群众,必须贴近群众、融入生活、落到行动。因此,应立足群众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把思想引领与学习践行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学习传播践行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坚强阵地。在理论宣传普及上,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着重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最打动群众的论述入手,通过组建“百姓宣讲团”、讲好群众身边的“微党课”等方式,教育群众、凝聚群众。在引导群众践行上,着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实践课题,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领学领干,带动群众自觉践行。在增进思想认同上,着重面对面帮助群众解决一批急事难事,让群众从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特别是适应农民组织形式变化,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发挥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的作用,策划开展农业科技、技能培训、产品营销等微宣传、微服务,引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打造服务群众的实践载体。学雷锋志愿服务是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应把组织培养志愿者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把设计实施志愿服务项目作为重要抓手,把健全完善志愿服务机制作为基本保障,不仅在宣传群众中教育群众、在发动群众中服务群众,而且能够实现文明实践的精准化常态化。坚持围绕群众需求策划服务项目,根据项目招募志愿者,因事找人、人随事走,在加强培训的基础上分类开展集中式、站点式、配送式服务,特别是把社区志愿服务作为重点,推动社区专业人才和居民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确保供需匹配、高质高效。坚持把党政群团的组织优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结合起来,依托中心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化孵化,通过遴选一批志愿服务带头人,引导他们组建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志愿者,带动孵化出更多专业化、社会化的志愿服务组织。坚持把加强业务培训与严格规范管理结合起来,出台专门法律法规,推动省市县分级组建志愿服务联合会,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部门协调机制、志愿服务组织自我管理机制、志愿服务教育引导和褒奖激励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协同、高效、健康发展。

  坚持打通贯通联通,构建县域治理的开放平台。提升县域治理效能,根本在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键在于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应坚持以开放的思维、平台的理念来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合”的基础上突出“融”,加强各类资源的统筹调度,有效推动县域治理工作方法、参与主体、实现路径的集成创新,促进县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坚持整合县域资源,各条块资源、各阵地平台全部由中心管理、协同调配。坚持融合“两个中心”,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信息联通、业务互动、功能融合,常态化梳理群众通过融媒体中心反映的意见,有针对性地策划文明实践活动和融媒体话题讨论,实现文明实践与舆论传播的有效互动,为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舆论支持。坚持打通上下资源,河南省组织38个省文明委成员单位、23个省直文明单位各联系指导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共建,组织16个省级志愿服务总队持续开展“志愿服务乡村行”,先后举办300多项活动,推动形成了服务群众的合力。坚持融合社会力量,广泛动员“两新”组织、专业人士等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修路办学、文化服务、扶危济困、移风易俗、环境整治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壮大县域发展的动能。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