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的好人好事为何层出不穷?

2021-04-12 15:59 来源: 河南商报

史春荣“爱心粥屋”近7年如一日,提供免费早餐受访者供图

  2020年,是疫情肆虐之年,是民生多艰之年,但也是所有人同舟共济之年、正能量爆棚之年。

  3月28日阿里巴巴发布的《2020年度公益报告》显示,中外正能量获奖者共9000余人,河南稳居正能量总榜首位。

  新乡卫辉在县市里脱颖而出,成为全国2020年获奖人数最多的3个县级行政区之一。

  这个太行山区的县级市,为何涌现出这么多好人好事?

  还记得她吗?坠落瞬间她做了孩子的“肉垫”

  卫辉市涌现出的好人好事,这些年经常见诸媒体。市民李红是其中比较出名的一个。

  七八米的距离、两三秒的瞬间,李红的后半生就此被改写。

  2016年12月18日上午8点,卫辉市城郊乡纪庄村的李红和丈夫李金岭到村头拉土垫院子。装满一车土后,李红在原地等待,李金岭把车开回家卸土。

  此时,邻居正带着2岁多的小外孙在自家的庄稼地里查看长势。一边走一边仔细查看的邻居并没有留意小外孙朝着一个陡峭的深坑跑去。

  孩子贪玩,顺势趴在了深坑旁边,试图进到深坑里。李红转过头时,孩子的双腿已经悬在坑内,两只小手扒在深坑边缘。

  来不及多想,李红扔下铁锹三步并作两步向孩子冲了过去。就在李红拽住孩子的那一刻,坑边的土塌方了,两人随即坠入坑底。

  在两人翻滚下坠的瞬间,李红把孩子护在身上,落到坑底时孩子正好趴在李红的腿上安然无恙。

  听到李红的惊呼声,孩子的姥姥才发现小外孙不见了踪影,飞快冲到坑边。看到六七米深的坑,她束手无策,只得拨打求助电话。

  在卫辉市消防大队官兵、城郊乡派出所民警以及村里群众的全力救援下,李红和孩子从大坑中被救出。孩子安然无恙,但李红受伤严重,双下肢无法动弹,就此残疾。

  男童玩耍时不慎坠井,卫辉夫妻飞奔救人

  与李红一样热心的还有张福功夫妇。2018年10月1日上午,4个男孩在卫辉市上乐村镇赵村村西头的马路上追逐玩耍,其中一个男孩不慎坠入路旁的一口深井。

  另外3个孩子迅速奔走呼救,恰好村民张福功正在附近马路边收拢刚刚收获的玉米,听到求救声,他马上放下手里的活儿,飞奔回家。

  张福功的家距离孩子坠落的水井有30多米,跑到家,他找到了一根粗绳,一边递给妻子,一边拨打了报警电话。

  妻子苏志菊接过绳子,边跑边呼喊,“小孩掉井里了,赶快来救人。”听到呼救声,又有两位路过的村民赶了过来。

  幸运的是,坠井男孩一直紧紧抓住井壁,并没有沉入井底。张福功一行人迅速把绳子放入井内,并稳定孩子的情绪,同时告诉男孩,一定要死死抓紧绳子。

  最终,在张福功夫妇和现场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坠井男孩被成功救起。30多米深的井,水面距离地面10多米,幸亏救助及时,男孩才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卫辉好人为何这么多?

  “这里见义勇为事迹非常多,有的甚至还没有被挖掘。”卫辉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李伟伟说,这与卫辉当地文化是分不开的。

  卫辉以前被称为卫辉府,因忠臣“比干”而被赋予浓郁的神话色彩。

  而卫辉市安都乡还有一村落,名为“君子村”。君子村得名,源于春秋时卫国贤大夫蘧伯玉。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曾在蘧伯玉家吃住,“自古卫地多君子”就是孔子赞美蘧大夫的话。

  圣君贤相、君子芳村,让卫辉这座始建于殷商时期的古都,吹拂着翩然君子之风。“卫辉见义勇为的人多,是脱不开‘人’这个字的,民风淳朴是卫辉的特点。”李伟伟说。

  此外,这股蔚然之风也离不开宣传与承袭。据新乡市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科科长王惠介绍,2008年,中央文明办与中国文明网联合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反响强烈。

  为致敬好人、学做好人,卫辉市便把建立“善行义举榜”作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以此作为好人评选渠道,每月进行各单位好人推荐活动,一个带动一群,一点影响一片。

  目前,“善行义举榜”更名为“四德榜”,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孝老爱亲五个类别。

  为众人所熟知的史春荣“爱心粥屋”、孔祥卫“桂花爱心志愿服务队”,更是用行动说明了什么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史春荣是一名退休教师,2014年7月在新乡卫辉市卫州路社区开办爱心粥屋,为环卫工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贫困残疾人、流浪人员提供免费早餐;2016年12月,史春荣又开了第二家爱心粥屋。

  近7年、2270天,史春荣和志愿者们每日凌晨4点开始熬粥分发,只有过年才会休息。

  卫辉市卫州路爱心粥屋从开始的四五个志愿者,到累计志愿者达到22522人,从自费发粥到各个单位纷纷参与,每人每月捐赠一元钱,小小爱心粥屋影响了众多卫辉人。

  “卫辉做得非常好的公益团队领头人都是道德模范,他们做公益、开展活动在卫辉蔚然成风,向往好人,学习好人,所以争当好人的氛围十分浓厚。”王惠介绍。(河南商报记者徐冉)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