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作画 钼都蝶变 ——来自栾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
2021-12-16 10:05 来源: 河南日报
竹海野生动物园里大熊猫在雪地中撒欢。竹海野生动物园供图
八百里伏牛山,鸟鸣虫唱兽奔。大自然的造化,赋予了栾川这座山城丰富矿藏,秀美山川。
然而,曾几何时,“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栾川,“靠山开矿”不仅让绿水青山“很受伤”,更是守着“金山银山”讨饭吃,成为偏僻、贫困、落后的代名词。
进入新时代,山还是那座山,川还是那道川,远离中心城市的栾川,举全县之力发展生态旅游,不仅一举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还一跃成为全国旅游强县,成为我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县域强。一个深山区人口小县,从乡村游到全域旅游,从“钼都”到“旅游强县”的美丽“蝶变”,其探索创立的贫困县依托旅游业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栾川模式”,更是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推广的经验。
生态立县“钼都”破“茧”蝶变
栾川地处伏牛山腹地,奇山秀水、险峰瀑飞,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却看不上这些景色,反而当成了交通不便、束缚发展的“拦路虎”。那时候的人们更看重的是脚下蕴含着的钼钨铅锌铜等50多种矿产资源,尤其钼含量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被称为“中国钼都”。
一时间,靠山吃山、“有水快流”,让小矿厂、小选厂混乱无序发展,毁了生态、苦了百姓不说,县域经济得不到长足发展,国家贫困县的帽子仍牢牢扣在头上……
世纪之交的2000年,栾川县委重新审视这一方山水,“破茧”求变,一方面强力推动矿山整治,另一方面加快产业转型,响亮提出了“旅游强县”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打响了一场“干部群众齐动员,集体民营一起上,全党抓旅游,全民干旅游,誓要山水变黄金”的群众化旅游经济战。
一时间,栾川县兴起了旅游景区开发热潮,重渡沟、老君山、鸡冠洞等一个个风景区闪亮登场,似天工雕凿,巍峨挺拔;似出水芙蓉,俏丽诱人。
自此,以“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为核心的“栾川模式”,开始享誉全国,成为我国贫困山区依靠旅游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栾川县坚持生态优先,统筹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富县、产业强县”战略,持续推进县域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全域旅游发展。
在支持旅游业发展上,栾川毫不吝啬:财政预算每年单列1亿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政府还主导成立扶贫惠民公司,融资6亿元作为引导资金,累计撬动116.8亿元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占全县项目投资总额的60%以上。
在栾川北部开钼矿的杨植森回到老家老君山,投资开发旅游产业。接手老君山时,景区欠着1400万元债务,杨植森将采矿赚到的13亿元投入到景区开发。2007年,老君山的门票收入不足30万元,现在已成为年营收近4亿元的热门景区。
杨植森更是带动了一批矿老板的“绿色转型”。如今,在栾川旅游上投资超亿元的13位企业家中,有11位曾是矿老板,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大咖”。全县数万矿业从业者减少至1.3万人,却“蝶变”出13万旅游产业从业者。
数据显示,旅游开发前的2000年,栾川接待游客不足百万人,旅游收入不足5000万元。到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6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6.3亿元。在疫情影响下,2020年仍接待游客11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96亿元。
在近日发布的“2021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和“2021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中,栾川县居第30位!
“绿色是栾川最亮的底色,生态是栾川最大的资本。”栾川县委书记赵莉表示,从“钼都”到旅游强县,栾川县域经济转型的成功,得益于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新发展理念在栾川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推动文旅文创成支柱,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抢抓机遇“凉资源”变成“热经济”
你能想象吗?一个人口30万的小县城,1200多个农家宾馆一年拥入50多万人次游客;在酷暑难耐的夏天,仿佛一夜之间有上万辆私家车开进栾川“避暑”,农家宾馆、民宿更是一床难求……
是什么让栾川旅游如此“火爆”?
“夏热冬冷”曾被认为是生态旅游的最大瓶颈。但栾川人从中看到了商机:海拔高、生态好,夏天平均气温21℃,天赐“凉”机。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私家车的快速增长,夏天到栾川避暑成为可能。
围绕“凉”资源、针对自驾车游客,2017年8月,栾川首次将旅游与交通、扶贫相结合,政府联合景区共同出资,举办了“自驾游栾川高速全免费”活动。
没料到,这个在全国县域旅游城市的创新之举,一炮打响,轰动全国:活动开始首日就有8000余辆私家车通过高速进入栾川,第一周各景区接待游客24.15万人次,乡村旅游接待12.68万人次。
2018年暑期,经过精心谋划,栾川打出了奇境栾川八条精品亲子旅游线路、十大免费美丽乡村、21℃清凉栾川百场狂欢、景区分时段免门票、农家宾馆阶段性半价、自驾车加油优惠等“组合拳”。
栾川善用天赐“凉”机,让“凉资源”变成“热经济”。
统计显示,栾川连续三届旅游高速免费活动,累计接待游客3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3亿元,直接、间接带动13万人参与旅游经营服务。
“旅游承载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栾川县委副书记、县长曲万涛介绍,2000年前后,恰逢国家实行旅游黄金周改革,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栾川抢抓机遇,“大抓旅游、抓大旅游”,旅游产业迅速崛起,“栾川模式”叫响全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抢抓“凉”机做文章,以乡村旅游助推全域旅游,“栾川模式”再次引爆旅游市场。
在锻长板做优“避暑经济”的同时,栾川着力丰富新业态、增加新体验,补“冬游”“夜游”短板,以优质产品吸引更多游客亲近自然山水、畅享悠闲生活。
围绕“冬冷”,去年以来,栾川县陆续推出了“伏牛山滑雪+老君山”“伏牛山滑雪+鸡冠洞”“老君山+鸡冠洞”“鸡冠洞+野生动物园”等多条冬游栾川精品线路,培育了竹海野生动物园、铁路小镇、滑雪乐园、温泉康养等新业态、新体验。
“围绕‘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栾川县延链补链,丰富业态,做活‘景区、县城、乡村、节会’四篇文章,较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让游客感受着别样的出行体验,打开了栾川全域全时无淡季的新局面,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曲万涛说。
共同富裕“乡村游”变致富产业
隆冬时节,在栾川县陶湾镇西沟村,沿着清清的伊河、干净的山路,一排白墙黛瓦、精巧雅致的休闲民宿“元居花拾”,掩映在一片山茱萸之间。
这里有5座四合院,分挂5个门牌,以“西沟”“协心”“张盘”“常湾”“唐家庄”5个村庄命名,小院风格各异,别具韵味。
“虽然是淡季,客房也基本订满。”这家民宿的负责人介绍,经过线上线下同步接受预订,民宿生意红火。
再来到协心村,依山傍水的古朴建筑,灰色的房顶,洁白的土墙和屋前点缀的石磨、玉米棒、红灯笼,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农庄画……这便是该村打造的一方乐土——静水山居。省政府研究室驻村第一书记刘小攀介绍,这里的山很美,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色,而且山居配套设施齐全,吃、住、娱乐、休闲都很方便……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改变着伊河源头穷山恶水的萧索面貌。短短几年,骑行道、登山道、滨水步道、伊河漂流等旅游项目相继投用,农家宾馆如雨后春笋。品山水、吃农饭、住民宿、忆乡愁……前来观光游玩的人们流连忘返,乡亲们终于吃上“旅游饭”,摘了穷帽。
为了发展成果共享,栾川县结合生态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31项旅游规划,统筹县城、乡村、景区优势资源,按照“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思路,将乡村旅游业态划分为景区依托村、深山空心村、田园乡愁村、特产带动村4种类型,从龙头带动的景点建设转入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全域旅游,激活共同富裕新动能。
在完善村庄内公路、旅游厕所、停车场、游憩设施等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栾川县还对贫困群众开办农家宾馆、旅游企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给予财政补贴、金融贷款、技能培训等一揽子政策支持。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栾川乡村群众心中扎了根。村庄绿起来了,垃圾堆、边角地成了绿化带、小游园。庭院也美起来了,房前屋后种上了景观树。
有了好生态,才有好日子。一项项好政策落地生根,也给潭头镇仓房村村民李银生带来了好出路。他利用10多万元政策资金,加上贷款和自筹资金,改造了自家房屋,于2015年底开起了乡村民宿“仓房人家”。在他的经营下,民宿生意逐步走上正轨,一年盈利七八万元。
玉米糁、柿子醋、槲包……在“栾川印象”区域优质农产品展厅,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电商导购员正在做着网络直播销售。
栾川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志钦介绍,“栾川印象”作为全国首家以县级地域名称为商标的品牌,涵盖六大系列107款优质农产品。通过推行“品牌+企业+基地+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产业融合发展和旅游产品消费升级,为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过去是望山愁、没出路,真是连做梦都梦不到,这辈子能在家门口开宾馆、卖农产品,让全村过上家家有存款、户均一辆小轿车的幸福生活。”庙子镇庄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淘利说。
先富带后富,齐奔共同富裕路。在老君山景区,为了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杨植森将景区内的餐饮、住宿、购物等经营项目全部交给当地村民,让该村80%以上的农民都吃上了“旅游饭”。
现如今的栾川,贫困山村变成了美丽乡村,山区群众变成了旅游从业者,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重塑了栾川山村的“颜值”和“气质”。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8个,发展旅游专业村51个、农家宾馆1797家、精品民宿104家,有31个贫困村、1.3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旅游实现稳定脱贫、增收致富。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开发旅游前2000年的1690元增加至2020年的14021元。
“生态饭才是长久饭。”赵莉表示,我们坚持生态优先、富民导向,初步形成了“游奇境栾川、品栾川味道、住栾川山居、购栾川印象、讲栾川故事”的全域旅游格局,不仅有效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更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坚定了走好共同富裕之路的信心。
专家点评
栾川的绿水美,栾川的青山美,栾川的全域旅游事业做得更美。美就美在:栾川人将全域旅游的独唱,变成了推动“富民增收、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合唱。可谓“一石三鸟”!
加快全域旅游业发展是为“一石”。栾川县积极实施全域旅游带动战略,通过全域生态保护与开发衔接机制的建立,确定旅游资源、旅游生态和旅游经济的三个容量,开展全域绿化、全域水系建设、全域生态修复、全域景观廊道打造,保护传统村落、乡土文化,创建“栾川模式”“全景栾川”“奇境栾川”的全域旅游品牌。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向富民经济、乡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转化。
推动富民增收、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是为“三鸟”。其一,通过全域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全县农家宾馆1797家、精品民宿104家,有31个贫困村、1.3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旅游实现稳定脱贫、增收致富。全县农民的人均纯收入2020年已达14021元。其二,通过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将全域旅游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加大乡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的投入,高标准、快节奏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既实现了乡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全面达标,也实现了贫困村通村道路的硬化及其客运班车、动力电的全覆盖。通过乡村旅游与沟域经济、村集体经济的结合,加快搬迁后的空心村的旅游产品改造步伐,积极举办农事采摘体验、花卉欣赏等旅游体验活动,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新亮点,推出了“栾川印象”区域农产品品牌,开发了六大系列107款特色旅游农产品。其三,通过全域旅游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一方面,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6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旅游业是栾川吸纳就业的支柱产业,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另一方面,全域旅游既优化了县域经济的生态、人文环境,也对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绿色发展提出了要求,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的提升。
栾川全域旅游之美还处于进行时、发展态。相信栾川一定会使后来者,既能看得到绿水青山,也可听得见乡音、触摸到乡愁。河南日报记者 田宜龙 尹红杰 李宗宽 郭歌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雪娜
(省委农办原副主任 郑林)
总策划:董 林 刘雅鸣
策 划:孙德中
专 家:郑 林 王 镜 程晓琳 孙 禹
统 筹:阙爱民 宋华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