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2022-02-16 10:04 来源: 洛阳文明网
昨日,孟津区平乐镇平乐社区牡丹文化产业园区内,农民画家徐均霞正在专心创作,只见她拿起画笔蘸取颜料,勾勒、填涂、点写……画笔挥洒间,一朵朵娇艳欲滴的牡丹花在宣纸上盛放。“日子越过越好了!我现在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一年靠牡丹画能收入十几万元。”徐均霞笑容满面地说。
“小画笔、大产业,一幅画、一亩粮,画好牡丹奔小康。”当地这句顺口溜,生动阐释了牡丹画产业带来的巨大改变。目前,有着“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美誉的平乐社区,共有牡丹画师1200余人,约2300人从事牡丹画相关产业,每年有40余万幅作品远销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2021年,牡丹文化产业园区内的文化企业数量达到180家,总收入1.2亿元。“不仅是牡丹画销售,旅游、电商、研学等也很火爆,牡丹画产业如今已是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力量。”平乐牡丹书画院院长郭泰森深有感触地说。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产业发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今,孟津区像平乐社区这样拥有特色文化产业的乡村还有不少。朝阳镇南石山村唐三彩产业闻名全国,现有大小唐三彩工艺品生产企业72家,年收入3亿多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欧美、日本、埃及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白鹤镇把黄河石画作为一项特色文化产业来抓,沿黄的8个村共涌现出240余名黄河石画爱好者,他们利用农闲时间创作牡丹、人物、山水、动物、花鸟五大类石画作品,年创作石画作品数万件,并远销辽宁、云南、广东,浙江等地……
近年来,孟津区加快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围绕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以牡丹画、唐三彩、青铜器、黄河石画、民间剪纸等为文化产业重点,不断开发文化产品,培育文化产业,把文化资源转化并嵌入乡村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不仅如此,孟津区还立足不同乡村的资源优势,不断挖掘、创新特色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动力。
位于孟津区西霞院街道的柴河社区,坐拥柴河水库,附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佛山石窟,还拥有收藏全国书法名家770件石刻作品的镌苑碑林,可谓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村中常住人口不断减少,成了不足百人的“空心村”。
如何让“空心村”再现活力?从文化入手,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近年来,柴河社区整合闲置资源,将老家老庄、老院老墙、老屋老房重新改造,打造艺术家聚集的“画家村”。画家驿站、太极书院、“村里的家”……20多个老旧院落经过升级,成为极具文化气息的网红院落。得益于特色文化的挖掘,如今前来写生、游览的人越来越多,曾经冷清的柴河社区焕发勃勃生机。
“让乡村文化‘活’起来,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才能‘火’起来。”孟津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文化工作创新对推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孟津区将做好乡村文化产业规划,延伸既有的创新服务模式,引导社会参与和文化消费意识,为文化工作提供人力和资金保障,提升文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以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