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视点·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力量丨偏僻小山村咋变省级文明村

2023-08-31 09:03 来源: 河南日报

修葺一新的讲理村乡里中心“讲理堂”。

讲理村表彰先进典型,引领文明风尚。

  初秋时节,走进洛宁县罗岭乡讲理村,静谧的湖水宛如碧绿的缎带穿村而过,平坦的巷道串起散落的座座民居,路两旁花草繁茂,树木葱郁,不远处的梯田上,村民们正在辛勤劳作,仿佛置身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不过,熟悉的人都知道,其实在几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戴着“贫困帽”的偏僻小山村。

  化茧成蝶,其奥妙何在?

  讲理文化的源与流

  村子中心,一个由清朝中期的旧院落修葺而成的传统民居格外引人注目。走进院内,居中正房的黑色门匾上是“讲理堂”三个鎏金大字,旁边悬挂“无痒无序明道理,非校非学正人伦”的楹联。这座古老的建筑作为传承“讲理”文化的载体,见证了这个小山村从矛盾纷争到和谐共融的两次奇妙蝶变。

  据载,讲理村原本不叫讲理村,明朝一支金氏族人在此建村时,名叫金家山。清朝中期,由于族人迅速繁衍壮大,村庄一时繁华,又改名小街村。随着人口增加,叔侄兄弟、街坊邻里的矛盾纠纷也逐渐增多。

  为了化解矛盾,教化民风,金氏族人在村里建起“讲理堂”,并立下规矩:利用清明祭祖之时,由族内德高望重之人,从中调解评理。一时间,小街村民风清明,甚至邻村村民发生矛盾,也来讲理堂评理。清朝道光年间,小街村改名讲理村。

  然而,随着时光流转,地处深山的讲理村又一度陷入困境。生产方式滞后,生活条件艰苦,乡风村貌渐次凋敝,讲理堂的讲理文化也被束之高阁。

  “邻里兄弟为争地界、争树苗,常闹得不可开交。”说起曾经的讲理村,村党支部书记金相超直摇头。村庄戴着“贫困村”的帽子,村民生活环境脏乱差,风气日下,邻村人都戏称“讲理村不讲理”。“民风淳朴、和谐讲理本来是讲理村的传统,只是那时大家把这些‘宝贝’都丢了。”金相超惋惜地说。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在驻村干部的帮扶和乡村干部的努力下,讲理村开始有了新变化:修了水泥路,安装了路灯,建了卫生室,配备了垃圾清运车,通了自来水,加固了水库大坝,有了扶贫车间……

  2015年,村民提议重建“讲理堂”,让讲理文化传承下去。时隔200年,修葺一新的讲理堂迎来第一位来评理的村民,“有啥事儿,大家商量,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村民刘改治说。由此,民怨有了释放渠道,胡搅蛮缠的人逐渐少了,风气也随之好转,讲理的好传统重新回来了。

  说理就到讲理堂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些老百姓遇到矛盾闹上讲理堂,很多时候也只是希望大家给评评理。话说开了,气儿理顺了,也就没啥了。”摆开四方桌,抿上一口茶,说起调解村民矛盾,金相超打开了话匣子。

  “上天有天理,世上有公理,耐心做疏理,平心细推理,安抚人心理,劝解入情理……”重建讲理堂后,这套化解矛盾的“宝典”,被编成朗朗上口的《讲理歌》,醒目地挂在讲理堂的墙上。

  “基层矛盾千丝万缕,有时候只讲是非曲直,会导致矛盾激化,甚至蔓延到后辈,得不偿失。”金相超说,法不外乎情,调解时他总是先安抚村民情绪,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要心存‘良知’,就没有说不通的理儿。”

  金相超回忆起不久前在讲理堂调解的一场纠纷,矛盾的焦点是宁家兄弟被征用的一块宅基地。1975年的分家文书显示,院子上房三间瓦房归宁耀武父亲所有,厢房三间草房归宁俊秀父亲所有。1988年老宅基地确权时,经过父辈口头协商,房屋所有权划到了宁俊秀名下。由于涉事宅基地年代久远,所有权争议重重,两兄弟闹到了讲理堂。

  “先是吵得面红耳赤,寸步不让。后来,村干部就分别把两家人叫到一边儿单独说理。”宁俊秀说,“气儿先理顺了,道理再讲清了,就能心平气和坐下来说话。”虽然按照法律法规,宅基地应属自己单独所有,但想到弟弟这些年来过得艰难,宁俊秀愿意拿出一半的补偿款2000元,帮助弟弟。“理讲清了,情不能断。”念及往日兄弟情,宁耀武当即返还哥哥500元,二人握手言和。

  “讲理,讲的是理,不能只讲对错,不说情理。孝敬父母、爱护手足、怜惜子女,是人之常情。讲理的目的应该是激起人们的荣辱心、同理心、是非心。”金相超说,在讲理堂调解后,冒领养老金的女婿羞愧难当;争树苗的邻居重归于好;舍不得给母亲买药的儿女开始自省反思。

  如今,村民干完农活,都想往讲理堂去,或围在调解现场评评理,或坐在廊下叙叙情……无数矛盾纠纷因“讲理堂”而化解,许多情谊因“讲理堂”而修好,传统智慧与割舍不断的乡情,让这个村20年来无一起刑事案件。

  潜移默化润乡风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为了促进乡风文明,讲理村不遗余力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近年来,讲理堂新添两座馆藏,以展示村庄的历史变迁和家风家训。村史馆陈列着照片、文物、老物件,记录了百年来讲理村的发展脉络;家风家训馆摆放着的智慧箴言,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传统孝道文化元素装点、改造的文化墙,让孩童自幼就能浸润在孝善文化中;百善书屋门庭若市,热爱读书的村民聚集在此,沙沙的翻书声成了宁静山村中美妙的音符……

  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下,讲理村这个不足600人的小山村,培养出20余名大学生,评选出“好媳妇”“好公婆”30余人,十星级文明户10余户,涌现出优秀老党员温栓定,致富标兵宁振武……2022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讲理文化经过传承创新,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讲理堂挂牌乡里中心,摇身一变成了“大讲堂”,农技人员在这里介绍种植养殖技术,专家学者带来一场场精彩讲座。村民不再世代守着山坡旱地靠天吃饭,而是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因地制宜,发展烟叶、油用牡丹、光伏发电等富民产业。

  为使道德文化的“软实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硬实力”,讲理村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这些年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研学基地……吸引许多游客源源不断地前来探寻小山村的文化底蕴。

  “上可以事父母,下可以养儿女,乐岁终身饱,灾年免饥荒,然后驱而之善。”在前来研学的孩子面前,金相超讲起了先辈们的教诲,滔滔不绝,掷地有声,让历久弥新的讲理文化充盈乡间,不断回荡。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