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希望之光 重塑生活之美 ——平顶山市创新基层残疾人康复站建设模式探析
2024-11-08 09:24 来源: 平顶山文明网
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湖滨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康复医师张旭娜(左二)使用手功能康复机器人帮助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
在平顶山市郏县龙山街道大观堂社区残疾人康复站里,村医兼康复指导员吴利君(左一)指导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
暮秋近冬,寒意渐浓。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士东村残疾人康复站里却热闹如常。
11月6日,村民宁建国吃过早饭,就在妻子周妞的陪同下来到这里,熟练地在多功能上下肢脚踏车上锻炼起来。“这段时间天天来锻炼,感觉腿能使上点劲儿了。”宁建国跟旁边正用壁挂式上肢牵引器锻炼的赵亚委闲聊着。
“是呀,我也感觉有效果。多亏政策好啊,让咱不出村就能康复锻炼了。”赵亚委感慨地说。
两人都因脑卒中造成单侧肢体残疾,自从士东村今年6月建起残疾人康复站,他们经常到这里进行康复训练。
“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免费康复服务,是市委、市政府完善残疾人康复体系的初衷。”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盛少飞说。今年,平顶山市在全省率先把残疾人康复站建设列入重点民生实事,计划建设1000个残疾人康复站,实现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残疾人康复服务全覆盖,打通残疾人康复服务“最后一公里”。
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完善基层康复站势在必行
头痛欲裂,右侧手脚没有知觉······平顶山市郏县龙山街道大观堂社区居民王永刚在医院醒来时,感到浑身难受。当得知自己因脑出血将造成肢体残疾的消息时,他的心瞬间跌入冰窖:“以后家里的日子可咋过啊?”
出院后的王永刚被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失去了劳动能力。父亲80多岁了,妻子身体不好,儿子正在上学······残疾让王永刚家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虽然社区干部和残疾人专职委员多次上门开导帮扶,为他办理残疾人两项补贴,但他依然“像霜打的茄子”,整天待在家里唉声叹气。
如何让像王永刚这样的残疾人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必须为他们提供方便、安全、有效的精准康复服务。
康复一人,幸福一家。康复是残疾人最迫切的期望,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重视残疾人健康,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等6部门制定的《“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要求,着力增强专业化康复服务能力,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进一步满足城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
平顶山市目前有持证残疾人14.5万名,其中有康复需求的约3万人,近年来积极探索完善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残疾人康复工作规范化水平。2021年9月,市残联与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探索基层“康复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建成并良好运行村(社区)康复站80个,但这还远不能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为进一步扩大康复服务覆盖面,今年4月,平顶山市出台《平顶山市残疾人康复站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任务、服务内容、时间安排、工作要求,提出“全年建设残疾人康复站不少于1000个,配备必要的康复器材,明确专人管理,实行定期维护,全面推进残疾人康复站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专业队伍建设,让广大残疾人就近就便获得更好的基本康复服务”。
坚持问需于民,把康复站建到残疾人“家门口”
一年建设1000个康复站,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建在哪儿?建成什么样?资金从哪儿来?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需要一一破解。
“我们聚焦需求导向,坚持问需于民。”盛少飞说,康复站是服务残疾人的,如何布点建设由残疾人说了算。各级残联实施上门服务行动,对残疾人开展康复需求调查,精准掌握残疾人家庭基本情况、实际需求、个人潜能和现实条件,根据残疾人需求科学安排建设任务,优先选择残疾人相对集中、康复需求多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作为康复站建设点。
以平顶山市郏县龙山街道为例,经过深入细致的摸底,该街道有1400多名残疾人,其中有康复需求的约500人。“上级根据我们上报的残疾人分布情况,安排在龙山街道建设1个乡级康复站、5个村级康复站。”该街道残联理事长杨建东说。
平顶山市残联还组织召开12个县(市、区)康复站建设调研会,市、县、乡、村四级残疾人工作者及三类人员(乡村干部、村医、享受康复服务残疾人)一起研讨交流,把准残疾人康复需求脉搏,找准康复站建设运行难点,明确了康复站“七有”建设标准(有平台、有场地、有人员、有设备、有制度、有档案、有标识)及9类应配备的利用率高的康复器材。
有了建设布局和标准,还需要解决场所问题。如果全部新建场地则投资太大、建设周期太长,不切实际。
那么,能不能利用现有资源呢?经过调研,平顶山市决定依托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的场地来建康复站。“我们优先选择设置康复医学科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乡级康复指导站,在较大村(社区)的卫生站设立中心康复站,打造乡级指导站开展业务指导、大村(社区)中心站辐射周边、一般村(社区)康复站提供实用易行精准康复服务的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市残联二级调研员刘冠军说。
为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平顶山市慈善总会将残疾人康复站建设项目纳入“乡村振兴 豫善同行”活动,以“互联网+慈善”的方式募集社会善款。平顶山市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城乡群众积极响应、奉献爱心。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物资供应分公司职工徐振升在《平顶山日报》上看到捐款建设康复站的消息后,主动通过记者联系市残联捐款500元。他说:“滴水成海,微光成炬。我希望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目前,平顶山市已建成康复站662个,预计11月底完成1000个建设目标。
注重康复实效,为残疾人点亮生活希望
“张乐乐,家庭住址:肖旗乡朱洼村。康复需求:腰椎康复、上肢康复。服务项目及内容:使用液压式踏步器、上肢牵引器训练······”翻开宝丰县肖旗乡朱洼村残疾人康复站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可以清晰地看到该村每位残疾人的基本信息、康复服务记录等内容。
朱洼村残疾人康复站设在该村卫生室内,李建远身兼村医和康复指导员两职。“我今年参加了市残联组织的康复技术人才专项培训,拿到了结业证书。现在已经为全村残疾人建立了康复服务档案,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精准康复。”李建远说。
康复站建好后,谁来管?如何管?平顶山市创新思路,提出了把村医培养成基层康复指导员的方案。
平顶山市残联和平顶山市卫生健康委联合举办培训班,聚焦岗位需求,加大康复人才培养力度,邀请市级、县级医院康复医学科专家针对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康复站的康复指导员进行康复技术人才专项培训。
“我们在培训中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融合各级康复站功能定位、康复实用技术交流、基础康复器材实操演练等内容,注重讲干货、传技能、促实效。”刘冠军说,目前平顶山市已累计培训基层康复技术人才5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基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水平。
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湖滨社区残疾人康复站依托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有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从业人员4名,不仅为辖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还为示范区其他村(社区)康复站提供指导培训。
大观堂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建好后,社区医生宋建旭、吴利君都参加了康复技术人才专项培训。他们运用培训成果,从残疾人本人意愿、家庭情况、躯体疾病、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判断康复需求,为该社区包括王永刚在内的残疾人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经过几个月的康复训练,王永刚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原来每次走不了50米就走不动了,现在能一口气从家里走400多米到康复站。”11月5日,他边在磁控阻尼康复车上锻炼边说,“身体好转了,儿子今年考上了安阳师范学院,现在觉得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