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残疾人生活在“春天里”
2025-01-02 10:37 来源: 河南日报
2024年12月28日,走进郑州市二七区箐英雅居小区“温馨港湾”助残服务中心,只见20多名残疾人正在几位老师指导下,仔细地编织手工艺品,其中有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也有二三十岁的姑娘、小伙。花艺、中国结、钥匙扣、毛绒玩具……墙壁上挂着他们的作品,琳琅满目。一位30岁出头的女士在房间里穿梭忙碌,“柴老师”“柴总”“柴阿姨”“倩倩”……虽然大家对她称呼各异,但语气里透着亲切和熟悉。
她叫柴筱倩,是“温馨港湾”助残服务中心创始人。“残疾人就业不容易,但只要有机会,他们一样能干好。”柴筱倩说。抱着这样的信念,她和团队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7年,在他们的帮扶下,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已累计有3000余名。
功夫不负有心人
说起来,老家淅川的柴筱倩,很早就对残疾人的遭遇有着真切感受,“上小学时,一些同学的家长是聋哑人,还有的患有精神障碍,一些小孩不懂事,喜欢追在他们身后起哄。”出于天然的正义感,她总会上前劝阻。
就读黄河科技大学期间,她常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在公益活动中帮助残疾人。2012年,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柴筱倩在郑州创办一家婚庆公司和一家传媒公司。2017年5月,在公司的一个布展现场,几位肢体轻微残疾的工人问她:“咱公司有没有手工花艺之类的订单?我们能吃苦,在家也能做。”
机会很快降临。当年6月底,柴筱倩接到一个订单,需要提供8000个手工花艺。她请来老师指导,带着几名残疾人花了3天时间赶制完成。之后,柴筱倩索性创办了“温馨港湾”,培训残疾人手工编织技术,主要为自己的婚庆公司供货。但10月份以后,公司的婚庆业务进入淡季,订单少了,一些残疾人的生活也成了问题。
带着一股闯劲,柴筱倩和3位残疾人赶赴义乌,一家挨着一家商户问需求,但大部分商户心存疑虑。被拒绝十几次之后,终于有一个商家松了口:“要不,你们先做100件花艺试试?”
事不宜迟,一行人在宾馆连夜开工,第二天早上8点,她们将合格产品送上门。商家很感动:“啥也别说了,我家订单多,就由你们来做!”等她们回到郑州,7000件产品的原材料已从义乌寄达,等待着她们“操刀”。
这些年,柴筱倩辗转东北、深圳、山东多地联系订单,也常到省内的商场、景区联系摊位。二七区、上街区、经开区、惠济区、金水区、郑东新区……在市、区残联推动和各办事处、社区的支持下,“温馨港湾”基地的数量越来越多。
更重要的是自信和快乐
日子久了,大家的技术越来越好,产品从工艺编织品“升级”为手机挂件、项链、箱包、玩具、国风画等。“温馨港湾”的口碑越传越广,订单不断。针对不同的残疾程度,“温馨港湾”为残障人士“量身定做”,分别安排分拣、扫描、存档、手工制作、培训教学等不同的岗位。
34岁的侯寨街道办事处居民袁小丽(化名),平时在基地承担分拣原材料的工作。“3岁那年,我摔伤尾骨,父母在村里拿错了药,吃坏了身体。”袁小丽回忆,初中时,她的手指关节全部变形,后来又患上股骨头坏死和类风湿。尽管千辛万苦拿到大学本科学历,但身为一级肢体残疾人,她很难找到工作,“有段时间躺在床上不能动,总是想我咋会过成这样,万念俱灰。”
一年前,做完关节置换手术的她,经人介绍来到“温馨港湾”,想着“能挣一点是一点”。她很快上手并入职,尽管家离工作的地方很远,每天要从西三环五龙口南路骑一小时电动车,但她从不言苦,每月3000多元收入让她感到活得有尊严。
像袁小丽一样,今年58岁的岑岚也向记者说起过往的伤痛。家住陇海大院的她,曾是擅长唱歌跳舞的时装店老板,32岁时患上红斑狼疮,导致大腿骨骨裂。由于治疗不当,卧床3年,花光积蓄,也落下终身残疾。爱美的她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一度消沉。
2017年,“温馨港湾”在社区举办的花艺培训让她心动。她找到柴筱倩说:“我想学,以后当个老师,教会更多残疾人。”柴筱倩欣然答应。就这样,岑岚没日没夜地学习手工技术,练就了过硬的本领。2018年5月,她如愿成为“温馨港湾”的老师,成为所在基地的负责人。她前前后后培训的残疾人有2000多名。“现在的我,每天都很开心。”岑岚对记者说。
“拿着劳动赚来的钱,夏天买根冰棍、冬天买根排骨,哪怕在下班的路上为家人买一袋盐、一瓶醋,都能让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柴筱倩说。在一次次看着残疾人走出自卑、抑郁甚至摆脱轻生念头之后,她深切感受到,帮助残疾人赚钱或许不是最重要的,让他们建立自信、收获快乐才最值得。
让残疾人的努力被更多人“看见”
除了政府补贴,“温馨港湾”的运营资金主要由柴筱倩的公司垫付。残疾人群体赚取的利润,柴筱倩从不抽成。“困难常有,平时比较累,还不赚钱,很多人不理解我图啥,我也想过放弃。”柴筱倩说。有家庭困难的残疾人不止一次拉着她的手说:“你们这个事情挺好的,一定做下去啊!”这样的恳求,她无法拒绝。
“目前,我们主要以社区为依托,采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残疾人自助’的运营模式,目前职工41人,全部由残障人士组成,另有社会志愿者100余名。”柴筱倩介绍,就业模式则以“基地学习+订单学习+居家就业”为主。这些年,“温馨港湾”先后获得河南省残联“残疾人之家”先进称号、郑州市残疾人工作先进代表等。
“随着社会发展,残障群体的境遇在不断改善,但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一些人在寻求帮助时面临困难。”柴筱倩说,不少人对残障群体仍存在“缺乏劳动能力、无法胜任工作”的刻板印象,忽视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乃至心理需求。改变这一切,需要各界努力。
“其实,不少和我们一样的家庭一直在默默努力。”刘云(化名)的母亲对记者说。患有听力障碍的刘云曾是一家公司的会计,平时工作很努力,但终因别人异样的眼光而离职,如今赋闲在家,偶尔和母亲一起在基地编制手工艺品补贴家用。“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我们的劳动成果被看见,获得应有的尊重。”她说。
“命运总在不经意间掀起波澜,希望每个人都能遇到温馨的港湾。”柴筱倩相信,随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更多爱心组织和志愿者加入,会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