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的“平顶山样本”
2025-01-14 09:30 来源: 平顶山文明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赓续传承,既为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精神标识,也成为激励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上月23日至24日,2024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在北京召开,100个单位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名列其中并应邀在座谈会上发言。
近年来,平顶山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扎实有效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
宝丰艺人在表演提线木偶
强根基:完善保护传承体系
平顶山市是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与周边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相比,非遗保护工作缺乏先天优势。经过长期探索,该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确立了“市级抓重点、县区抓特色、乡镇做普查、传承群体作支撑”的工作思路,通过深入摸排,抢救保护非遗项目,有力促进非遗保护工作条理化、系统化、精准化。
在市级层面,该市制定中长期非遗保护规划,明确方法路径,对陶瓷、曲艺等有地方特色的重点项目予以政策倾斜、大力扶持,实施整体性保护,加快重点突破,放大差异化优势。
在县级层面,指导县(市、区)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有的放矢地开展保护传承,比如宝丰县的魔术和曲艺、鲁山县的丝绸和麦秆画、汝州的曲剧、郏县的金镶玉、石龙区的琉璃不对儿等都得以很好地挖掘保护。
在乡镇层面,充分发挥文化站扎根基层的作用,开展非遗资源普查,通过抢救性保护等措施,整理非遗资源线索9000多条、记录文字1690多万字、照片5万多张。
在传承群体层面,充分发挥代表性传承人在项目保护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通过增加答辩和现场技艺展示环节优中选优、评选认定代表性传承人,不断为传承群体输入“新苗子”。
此外,平顶山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文化生态保护的地方法规《平顶山市汝瓷文化保护条例》,以人大立法的形式对汝瓷文化进行全方位整体性保护,编制《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中国汝窑(平顶山)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平顶山市非遗保护发展规划》等系统性保护文件,出台汝瓷、郏县饸饹面等项目地方标准,夯实非遗保护制度基础。
2020年以来,该市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名,均居全省第一;新增省级非遗项目23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8名,均居全省第二;纳入非遗四级名录的项目由300多项增至700多项,代表性传承人由500多名增至1300多名,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不断壮大。
该市投入政府及社会资金9亿多元,打造了中华曲艺展览馆、中原米醋非遗体验馆、郏县金镶玉展示馆、平顶山陶瓷非遗馆等一批非遗保护传承设施,现有传习基地20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生产性保护基地、传习展示馆20余家,进一步完善了非遗传承设施体系。
抓重点:强化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
作为“曲艺名城”,平顶山市积极打造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以马街书会为核心,以民俗为载体,以宝丰县为保护区域,对当地丰富的曲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成立独立建制的管理机构——平顶山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发展中心,经过近年来的整体性保护实践,目前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拥有表演类非遗项目50余项、戏剧类和曲艺类说唱团体85个、说唱文化志愿者队伍36支1296人,年均演出6300场。
同时,该市还是“中国汝瓷文化之乡”“中国唐钧基地”,正以汝州市、宝丰县、鲁山县、郏县、石龙区5个陶瓷产区和宝丰清凉寺、汝州张公巷、郏县黄道等古窑口遗址集中分布区为核心区域,深入挖掘陶瓷文化资源,培育传承群体,积极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平顶山汝窑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成立管理机构——平顶山市陶瓷发展促进中心,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建立平顶山陶瓷文化数据库,制定汝瓷行业标准,积极申请国家地理标志,支持陶瓷类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加强陶瓷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瓷土资源和釉料资源保护力度,构建人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谐相处的陶瓷文化生态保护系统。
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科科长李文中介绍说,目前该市拥有陶瓷类非遗项目23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4项、市级8项,拥有陶瓷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17名、市级247名,从业人员上万人,有力推动了陶瓷文化活态整体性保护。在市级陶瓷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中,该市对传承传播有思路、有创意的优秀年轻人积极搭建平台、重点培养,激励传承人守正创新,在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引入时尚元素,从而推动陶瓷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
促融合:主动融入国家战略
——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该市打造非遗特色村30多个,宝丰县清凉寺村的汝瓷、大黄村的魔术、翟集村的米醋以及石龙区北郎店村的琉璃不对儿等非遗项目,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全市设立非遗工坊38家,带动就业3000余人,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约2.8万元,非遗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宝丰县清凉寺村是汝官窑遗址所在地,2019年起进一步整合资源,采取“党支部+文化合作社(汝瓷分社)+汝瓷协会+作坊(工作室)+电商直播”的模式,成立清凉寺文化合作社(汝瓷分社)和电商办,吸纳周边村的汝瓷企业和作坊为成员,并聘请专业主播负责成员单位产品的展示、销售。
借助汝瓷分社的资源,有的村民掌握了汝瓷烧制技艺的技术要领,非遗传承人则找到了拓宽作品展示和产品销售的新渠道。目前,清凉寺村有汝瓷烧制技艺相关手工作坊近百家,从业人员500多人,年产汝瓷20多万件,年产值达1.69亿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8.9%。
——融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清凉寺汝窑文化展示园非遗展示馆被列入国家黄河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设计审批;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项目被列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和“十四五”期间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重点项目,目前正在布展,预计本月开馆。
——融入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着力发展“非遗+”“+非遗”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精品民宿等建设中融入非遗元素,打造文化旅游新空间。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利用知名文化IP,开发唱曲艺、制汝瓷、学魔术等特色研学课程,打造马街书会民俗园、任氏唐钧文化研学基地、弘宝汝瓷文化园等非遗研学基地18家、非遗研学路线5条,开发陶瓷、美食等特色文旅文创产品3000多款,打造文旅文创产品知名文化IP。
“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让更多非遗项目火起来,以文化传承点亮城乡美好生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充盈的干劲,不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深走实,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静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