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魂归处,为何是郏县?

2025-03-28 09:43 来源: 平顶山文明网

  3月21日,平顶山市郏县三苏园再迎拜谒者,他们中既有来自四川眉山三苏祠的研究人员,也有文物志愿者;既有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学者,也有媒体记者。郏县与眉山,虽千里之隔,却因东坡而牵手。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眉山三苏祠调研,对东坡文化给予高度评价,并就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

  郏县茨芭镇苏坟寺村为苏轼、苏辙长眠地,有苏洵衣冠冢。弘扬东坡文化,传承三苏文脉,加快三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月26日,春光明媚,位于郏县茨芭镇苏坟寺村的三苏园景区,花红柳绿,燕语莺啼,松柏吐翠。

  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少年出蜀,中榜河南,埋骨中原。苏轼长眠处,为何是郏县?

微信图片_20250327082457.png

  二苏葬郏有论断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毗陵(今常州),为弟留下遗嘱,“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次年,儿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汝州郏城安葬。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今许昌),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始称二苏坟。

  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之间,二苏坟成了三苏坟。

  1969年3月,苏坟寺村村民在浇灌农田时,发现一件怪事。“眼瞅着地上有个窟窿,可浇地的水流了一天一夜,都没把窟窿填满。”村民回忆道,见此情景,大家心里纳闷,便从窟窿挖下去一探究竟,“没想到竟是一个砖券墓,赶快上报了文物部门”。

  经过考古人员的科学发掘,1972年,两方墓志铭、一枚铜印出土,墓主人身份也得以确认,这是苏轼之侄、苏辙次子苏适(音阔,字仲南)及夫人黄氏的合葬墓。

  “苏仲南墓志铭上清晰写着: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刘继增说,苏仲南墓的发现证实了苏轼、苏辙葬郏的史实。

  苏东坡原籍四川眉山,在文学上成就卓著,又是朝廷命官,走南闯北,作古后为何安葬于郏县?

  三苏园讲解员刘思琦娓娓道来:“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其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

  对三苏研究颇深的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潘民中说,苏轼、苏辙葬郏大概有以下四种说法:

  其一,苏轼爱郏之山水,赞赏它美似家乡眉山,嘱其弟百年后葬于此。远自明清,近至当代,持此说者最众,几乎成为不争之论。

  其二,苏轼、苏辙虽遇赦北归,但因长期遭贬而贫病交加,晚景凄凉。况且,苏轼寓居之地常州、苏辙寓居之地颍昌距故里眉山千山万水,道途险阻,不论走水路逆长江过三峡,还是走陆路越秦岭行蜀道,均非易事。所以归葬故里之愿望终不获济。

  其三,二苏葬郏是“以汴京东近,表恋阙之微诚”。据说北宋有一不成文的规定,出身中原以外各地的朝廷大员,死后可以在汴京方圆五百里以内选地安葬。

  其四,苏轼遗嘱“葬我嵩山下”是因为苏氏子孙多散居在郏城、汝南、颍昌、斜川(今许昌苏桥镇)等地,郏县离眉山相对较近,将来送葬、祭祀都比较方便。特别是苏辙、以及他的小儿子苏过,已分别在颍昌、斜川定居,此时四川老家已没有直系亲属。

  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四月,在苏辙为迁其嫂王氏的骨尘与其兄合葬所写的《再祭亡嫂王氏文》中说:“天祸我家,兄归自南,没于毗陵······兄没有命,葬我嵩少,土厚水深。”苏辙在安葬兄嫂之时也安葬了小儿媳八郎妇,其《再祭八新妇黄氏文》也曰:“嗟哉吾兄,没于毗陵,返葬郏山。兆域宽深,举棺从之,土厚且坚。”我们从“葬我嵩少,土厚水深”“举棺从之,土厚且坚”,可以看出二苏葬郏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认为:嵩少南麓的郏县峨眉山“土厚水深”,既宜在世人之生存,当也宜过世人亡灵的安息。

微信图片_20250327082504.png

  思乡柏里藏谜团

  走过景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三苏纪念馆,馆长刘永军说,新布展的纪念馆于2013年11月开馆,占地4000平方米,是一座集展陈、三苏生平介绍、文艺演出为一体的大型展馆,主要由苏洵展厅、苏轼展厅、苏辙展厅、苏轼文学展厅、苏轼哲学展厅、苏氏源流厅等11个展厅组成,全面展示了三苏父子坎坷的人生经历、卓越的为官政绩、深邃的哲学思想和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

  三苏纪念馆西侧是正在修葺的东坡湖,湖四周嫩柳正新。纪念馆北出口正对三苏坟神道,神道两旁三株宋代古柏郁郁葱葱,石马、石羊、石犼、石人相对排列,仪仗威严。陵园门楣上有书法家启功书写的三苏坟门匾。楹联“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两峨眉”,道出了后人对三苏父子千秋不减的崇敬之情。

  进入红漆木门,迎面是一座镌刻有“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大字的红石牌坊。牌坊为明代正德丙寅年(公元1506年)郏县兴化乡(今李口镇)学者王尚綗所立,字也由王尚綗所题。牌坊背面是明代《祭三苏先生文》。左右石坊柱隶刻苏轼《狱中示子由》词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瘗’字在词典里只有‘掩埋、埋藏’的意思,由病字旁、郏字左半边夹,下面一个土字组成,郏县人特别赋予它一个有趣的解释:苏东坡因病去世后葬在了郏县这片土地上。”郏县作家协会主席高春林说道。

  元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诗人元好问之子元叔仪任汝州知州,因十分崇拜苏氏父子人品文章,遂为苏坟种植柏树,建起了围墙。

  据说目前三苏坟周围有柏树588棵,郁郁葱葱,参天蔽日,树干却均向西南方——四川眉山方向倾斜,几百年来被人称为“思乡柏”。

  郏县八大景之一的“苏坟夜雨”也是三苏坟的一大谜团。高春林说,清代郏县县令张笃行曾夜拜三苏,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雨声大作,开门观雨,可屋外不但没有下雨,反而天晴月明,遂记录如下:“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而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后人屡试屡验,称其为“苏坟夜雨”。

  寺祠合一为老泉

  从三苏坟园出来,沿着神道右前方一路向南,就到达了广庆寺。门前“大江东去思居士,花雨西来念法师”的楹联赫然入目。刘继增说,广庆寺原是宋仁宗颁旨修建,建筑风格独特,最明显的特征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这在全国极为少见。

  公元1102年,苏轼灵柩来郏之后,曾停放于广庆寺。僧人四时守护坟院。

  据史料记载,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江西乐平县进士杨允任职郏县第三天,便奔赴苏坟拜谒,他“四顾寂寥,唯有看坟”,遂决定置老泉衣冠冢。

  随后,杨允又召广庆寺住持僧从敏,声色俱厉地连发三个怒斥。杨允先是诘问住持僧:“古昔圣人制礼,有其坟,必有其庙。坟以安厝,庙以荐享,二者不可相无。今也,既有先贤茔圹,而无先贤祠堂,可乎?”再又诘问:“然或春秋之际,朔望之荐,熟歆而熟享哉?”后又诘问道:“况汝等平日衣钵之所需,食用之所费,皆出于先贤坟地土之所供也,其不报德,可乎?”

  经过积极筹备,广庆寺遂于次年9月动工,历经6个月,在主恭殿位置上兴建一座三苏祠堂,并邀请塑匠张天秀按画工田子新所绘三苏职官画像泥塑而成,安放在祠堂内。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三苏祠堂竣工后,从敏请杨允题额“三苏祠堂”,又请乡贡进士曹师可撰文,完整记录三苏祠堂兴建的前后经过,由颍上县理儒学正贾彬书丹,石工梁栋镌刻。这通石刻名曰《三苏先生祠堂之记》,由从敏立石于三苏祠堂东侧,一直保存至今。由此,苏氏坟寺形成了“前寺后祠,匪今伊右”的建筑格局。

  之后,明代眉山吴中、吴节兄弟进士为官河南,相继修葺元代三苏塑像和墓祠。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吴中出任河南按察使,出于对乡里先贤的尊崇,檄令州县官员葺封三苏祠墓,惜工未就因致仕离豫归里。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吴中四弟吴节由吴江县令擢任河南右参政,到郏县三苏坟吊祭,捐俸倡修三苏职官泥塑像,又鼎建祠堂五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前竖门三间,三冢加封倍前,筑高七尺,次年三月竣工后,吴节赋诗四首,立石于飨堂后路东。

  “诗书千载,三苏荣光。三苏文化是郏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我们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找准文旅融合的契合点,打响‘永恒的东坡’这张金名片。”郏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杨洪峰说。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