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的王学六:热心组建剧团 手抄唱词几十万字

2023-09-27 10:53 来源: 洛阳文明网

王学六在研读剧本

  头戴礼帽,脚蹬球鞋,唐装在身,满面红光……85岁的王学六精神矍铄。近日,记者在洛阳市老城区中沟社区见到他时,他乐呵呵地说:“老了,得自寻开心。”

  有人说,快乐是长寿的秘诀。王学六的快乐,来自曲剧。他不会唱,甚至连梆子也不会敲。然而,由他牵头组建的中沟社区业余曲剧团,20余年长盛不衰,成为社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王学六和这个业余曲剧团的故事,耐人寻味。

  他家成了村里的文化大院

  1997年,王学六从原郊区农机局退休,回到了中沟村(今中沟社区)。

  中沟村位于老城区邙山镇西南部,彼时曾叫“东陡沟”,相传为唐太宗李世民所赐。中沟村人爱唱戏,尤其钟爱洛阳曲剧。王学六也爱曲剧,但他只是听,不唱。

  早年间,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唱戏、听戏是中沟村村民的重要娱乐项目。“既然大家热爱曲剧,何不成立一个曲剧团?”王学六说,他是党员,有义务为群众办好事,于是就有了组建业余曲剧团的想法。

  王学六是个热心人,人缘也好。他一招呼,村里弹三弦的、拉曲胡的、能唱上几句的,呼啦来了一大群。

  王学六家的院子宽敞,是排练、演出的好场所。“干脆就让大家伙儿在俺家操练起来吧!”王学六说,决定成立业余曲剧团时,他就想好了,把自己家当成排练场。

  就这样,每到晚上,王学六的家里就会聚集不少曲剧爱好者,吹拉弹唱,好不热闹。不少村民忙完手里的农活,听到曲胡一响,也会喊一声:“走,听戏去。”

  王学六的家,俨然已成为中沟村的文化大院。

  曲剧团在他家排练了十几年

  大家排练一般是在晚上,所以,灯得亮起来,王学六就换上了大灯泡;排练时间长了,肯定口渴,王学六就早早地把茶泡上;冬天需要取暖,王学六就让爱人多准备些煤球……

  “这些费用都由谁出?”记者问。王学六笑着回答:“我出。大家乐和,我就乐和。”

  王学六说,最初,乐队加演员,也就十几个人。后来,参加人员越来越多,发展到40余人。

  在王学六看来,院子再大,也只是个院子,要想让更多的人享受曲剧带来的快乐,就得走出院子,到外面演出。于是,他带队来到村里的广场演出,后来逐渐走出中沟村。

  1999年,在王学六的牵头下,中沟村业余曲剧团正式成立,演出范围也越来越广。他们排练的剧目,有传统戏,也有现代戏,深受群众喜爱。剧团所需的服装、道具等,一般由大家共同出资购买。如果遇到困难,王学六总会慷慨解囊。

  排练,依旧在王学六的家中进行。然而,到了2011年,排练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

  2011年12月,中沟村整体改造项目安置房建设工程开工。包括王学六在内的全体村民,都面临拆迁的问题。按照计划,村民将在2015年回迁。那么,这几年时间,剧团如何排练?

  王学六热爱曲剧,也离不开他的剧团。谁也没想到,为了剧团能够正常排练,他在附近的望朝岭村专门高价租下一处大院落,自己居住的同时,让剧团排练使用,一直到2015年。

  中沟村业余曲剧团的排练,一直在王学六的家中进行,历时十几年。2015年6月,中沟村居民回迁,住上了楼房,村里专门为剧团安排了排练场所,持续至今。

  手抄唱词几十万字

  “出京来带人马浩浩荡荡,领圣旨明察暗访到梁乡……”这是曲剧《刘公案》中的唱词,被王学六认认真真抄写在稿纸上。

王学六手抄的唱词

  抄写唱词,是王学六在剧团的主要任务之一。他说,作为业余剧团,他们没有剧本,这些年,演员们的唱词,全由他一人抄写。

  为了能够获得唱词,前些年,王学六买了不少曲剧光盘。光盘中的演员每唱一句,王学六就按一下暂停键,然后照着字幕,一字一字地把唱词抄写下来。他把抄写好的唱词进行复印,再分发给演员排练。

  王学六介绍,一部戏的时长,一般在两小时左右。把这些唱词抄写下来,大概要用20页稿纸,耗时一周。这些年来,他抄写的戏超过50部。有些戏还会分为多集,以《刘公案》为例,该剧一共5集。

  记者看到,王学六抄写的每部戏,都被他装订成册。每页稿纸上,大约有700字。照此计算,他这些年所抄写的唱词有几十万字。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王学六管理一个剧团已有些力不从心。3年前,他把剧团交由其他人管理,但他仍经常到剧团来,看看排练情况,安排演出事宜。“看到大家排练、演出,我就高兴。”他说。

全部评论